2006年3月27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史海中见证高墙变化
本报记者蔡亮/文 盛龙忠/摄

  2006年初,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发文件,对全省地方志系统2005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在获得荣誉的人物中,浙江省监狱学会编史办的徐治平榜上有名。

  放弃安逸  重返岗位
  2002年,浙江省监狱学会计划编撰《浙江监狱史》。为了编好这部记载了浙江监狱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学会找到了从事监狱工作多年的徐治平,希望他能参与编撰工作。老徐本已退休在家,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即放下家中安逸的生活,欣然同意参加编撰工作。2002年3月,徐治平与其他几位同志开始共同编写《浙江监狱史》。
  当时,徐治平主要负责编史办的收发、传达、组织、协调、收集整理资料等各种事务性工作,是个地道的“管家婆”。
  2005年下半年,初稿形成,老徐的工作更加繁重。他将初稿打印成册,送去给咨询组的25位成员审阅。复印初稿、装订成册、分送回收等工作由他一人完成。初稿收回后,他还认真仔细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翻阅,将有批注的、有修改的部分一一摘录汇总。
  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徐治平却干得很欢。他谦虚地说:“编史办的其他老同志比我还辛苦。”

  不畏艰难  史海畅游
  徐治平除了负责办公室工作之外,自己也参与了具体的编撰工作。他的任务是撰写《浙江监狱史》的第一章《建国初创时期(1949.5-1954年)》和第十四章《清末、民国时期的浙江监狱》。
  由于这两段历史距今已久,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因此可供查阅的史料较少,且都散落在各地各处,查阅起来难度非常大。为了找到第一手资料,老徐先后到浙江省公安厅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浙江省党史研究室、杭州市公安局档案室、杭州市档案馆、杭州市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去查阅、摘抄、复印有关档案资料。
  查阅过老档案的人都知道,在不透气且没有空调的仓库或档案室里,案卷散发着霉味,加上空气不流通,几个小时下来就会头晕眼花、浑身无力。遇到天热,更是极易中暑。2003年夏天,杭州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但老徐却冒着酷暑,在一间不透气的档案室里呆了两个星期,查阅了1949年5月至1954年底的几百份卷宗,复印了上百页史料。
  在徐治平看来,编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糟糕的环境,而是史料的缺乏。为了让《浙江监狱史》所载内容更加全面,徐治平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多搜集原始资料。当他听说北京和南京的一些博物馆里还留存有浙江监狱的一些资料时,立即通知在北京的朋友帮忙查阅,还亲自跑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去查阅,一呆就是一个多星期。
  在老徐和编史办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05年底,《浙江监狱史》的三篇正文共36章中达到送审稿程度的已有28章,占正文的77%;已编篡完成《浙江监狱工作大事记(1949-2004)》内部版近20万字;征集到《浙江监狱工作回忆录》的文章152篇。

  感受差别  以史为鉴
  老徐说,他参与《浙江监狱史》的编撰工作后,对浙江省的监狱工作的发展有了更深更直观的感受,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如今监狱的文明化、现代化程度。
  “从条件上来说,解放前的监狱几乎都是几十人关在一个房间里,有的房间连床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卫生设备。犯人得病、死亡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咱们现在的监狱,有整洁的寝室、有劳动改造的场地、有接受文化教育的课堂,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再说文明程度,以前的监狱里体罚犯人是常有的事,但现在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可是法律不允许的。”
  老徐说,过去的监狱只有惩罚的作用,而如今的监狱除了惩罚,还担负着把有罪之人改造成新人的重任。服刑人员可以在狱中学到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还能接受各种心理矫治。出狱后,大部分人都能重新做人,融入到社会中去。
  面对荣誉,徐治平说:“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这些在监狱工作一辈子的老同志对监狱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只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把监狱史编好,以史为鉴,这样才能告慰前辈、无愧后人。”